撰写论文|第3课:导言
在学完本课后,你应能:
了解知识战略的重要性
了解什么是“V形”以及如何在稿件中进行应用。
讨论“引文”和体例格式以及如何在稿件中进行应用。
Introduction
一个精心编写的导言会吸引不少读者。导言的主要目的是清楚地传达你的研究动机:你为什么开展此项研究。编辑们总是很乐意发表那些能吸引大批读者的稿件。像你一样,编辑们也希望其发表的论文能被广为阅读并获得大量引用。因此,在撰稿时,应时刻记住你的受众会是哪些人士。这在你选择目标期刊时已经很明确了,但在撰稿时仍应反复提醒自己。期刊的“目的和范围”会很有参考价值,此外你也可关注期刊的编委会成员以及期刊所属的任何学会/协会。利用这方面的信息,你可以基于读者可能的知识水平,估测出你应提供哪方面的背景知识。反过来,这将最大程度地扩大论文的影响。
V形结构
假设
导言的结构一般是这样的:先提及较广泛的背景知识,然后逐渐缩窄,直至你研究的具体目标。这可以被称为“V形”。
在导言的最后一段,你应清楚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即你想要解答的问题。在撰写时应力求简明,因其为后续各部分设定了一个场景。明确的目标为“讨论”部分搭建了一个框架,并有助于维持全文的焦点。

背景
“导言”的开头部分一般是阐述本研究较宽泛的背景。例如,你可以先讨论本稿件所涉领域的发展趋势。
随后,提供相对更具体的信息。此时应简要总结在科研课题方面已知的知识。
此外,背景信息则可引出本领域尚存在的知识空白,由此,开展研究就是顺理成章了。然后,简述你已开展了哪些工作来填补这一知识空白。记得要随时参考你的提纲。读者希望论文各部分之间均存在明确联系,特别是在以下方面:a)知识空白(问题);b)本研究的目的;c)结论。

引文
在使用引文来支持“导言”中的表述时,应注意仅引用重点文献,且尽可能是最新发表的。此时应避免提供太多太细的研究背景,以免读者感到困惑不解。这些细节可以在“讨论”部分再提供。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方面的论文也可纳入文献综述,这些可在后续部分处理。
体例格式
正文内引文的体例格式在不同期刊间差异很大。你应认真阅读目标期刊的《稿约》,以确保你使用了正确的格式。一些期刊对细节有严格的规定,如上标数字、方括号[]/括号 ()和标点格式的使用等。另外一些期刊对引文格式的要求则较为宽松,只需全稿保持一致即可。
参考文献管理软件可帮助你高效采用正确的格式 (有些期刊会因参考文献格式不对而拒稿)。此外,参考文献管理软件还可以帮助你追踪自己阅读过的文献!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你很可能在撰稿之前阅读50篇论文,而在撰稿过程中很可能会忘记某一观点具体来自哪篇文献。
参考文献的格式将在本模块的“参考文献”单元详细介绍。
人文社科领域的作者须知
在某些领域,“导言”部分需要写成一篇的文献综述。这部分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章节,也可以纳入“导言”部分。在文献综述中,读者(以及期刊编辑和审稿人)想要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在某些领域,这可能意味着需要引用和描述几十年前的一些作品,而这在生命科学领域则是不可想象的。无论如何,逻辑表述的概念是相通的:由此你将明确存在哪些知识空白,并给出某一研究课题的背景。在某些“导言”中,文献综述的篇幅可多达1000个单词。
往期回顾
动笔之前:
选择期刊:
国际伦理与研究标准:
撰写论文
下一课内容
撰写论文|第4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