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论文|第5课:结果
在学完本课后,你应能:
讨论“结果”部分及其在稿件中的重要性。
在“结果”部分首先阐述最重要的发现。可参看提纲,以确保此项发现与你的研究问题直接相关。
除非你撰写的某类论文中“结果”与“讨论”是合在一起的,否则的话,你只须简单描述数据即可(经分析的数据就不是原始数据了)。对研究结果的解读应置于“讨论”部分。


你可能经常会忍不住想加上一两个句子解释某项发现为什么是很有意义的或出乎意外的,但千万别这样做。此类信息应出现在“讨论”部分。“结果”部分只能用于忠实地描述你的发现。
图形元素
可使用图表来显示关键数据(这也有助于创建论文的逻辑流),并避免简单罗列图表中已经出现过的数据。图表中出现的信息用于弥补文本之不足,但不能彼此重复。
大多数期刊要求表置于稿件结尾,图则需要单独提交。因此,建议你额外注明你希望图/表出现在终稿的哪些位置(当然这取决于期刊的最终排版方式)。例如,你可以注明“[Table 1 approximately here]”。
应确保正文中提及所有图/表,并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例如,图2不应该出现在图1前面)。
如果稿件内图/表较多,你可以核查一下目标期刊是否允许你在线存放补充材料。在线存放的材料对于读者来说会很有用,但不影响对论文的理解。例如,它可以用来存放一些大型表格(如,记录病人详细特征的表格;或,从某项大规模系统综述中检索到的研究细节)。

与同事分享你的研究提纲以及拟采用的图,以确定其逻辑是否清晰。未直接参与本研究的同事可以提供良好的独立判断,帮助你确定是否存在任何逻辑中的疏漏。
最后检查
请确保你对研究结果的描述是全面的。对临床医师而言,这方面的详细信息应包括缺失的数据、失访的受试者和任何开展过的亚组分析。务请纳入任何意外的结果或发现,即便其不支持你的假设。对于学术界来说,“阴性”结果与“阳性”结果一样重要。
在投稿之前,应最后检查一遍摘要、结果和表/图中的数据(如P值与可信区间)是否一致。对于数值数据,可使用一致的和适宜数量的有统计学意义的数字,并在投稿前对任何计算结果均做最后一次检查。在撰写和退修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输入错误。此类错误可降低稿件的总体质量,并导致稿件在审稿过程中处于不利局面。你可以使用专业的论文润色服务提供商来审核和准备论文,以确保其适合出版。

在完成“方法”和“结果”部分的撰写后,应确保每个“方法”均与每项结果相对应,反之亦然。在构建“方法”各节的结构时,其顺序应与“结果”部分各节相同,这有助于两者的对应,同时也更便于读者浏览论文。
往期回顾
动笔之前:
选择期刊:
国际伦理与研究标准:
撰写论文
下一课内容
撰写论文|第6课: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