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和审稿:第4课|校对及其他
在学完本课后,你应能:
领会稿件正式付印前的校对阶段的重要性
印制阶段
校对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作者有机会审读校样,消除期刊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在排版过程中可能导入的差错。
一旦稿件被录用,它就会进入制作阶段。期刊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将对文本和图像进行格式化处理,使之符合特定期刊的模板。然后,他们将通过电子邮件向作者发送一套校样,即所谓的galley proofs(小样)。小样应迅速(通常在48小时内)返回编辑部,以避免延迟发表过程。
在编辑过程的最后阶段,作者已作出了大多数修改并经期刊批准;当然,期刊编辑可能会要求更改图片大小、布局或分辨率,使之符合出版标准或页面尺寸。编辑可能还会要求作者对稿件的某些部分作出润色或澄清,但这种情况较少见。
期刊编辑通常会要求作者列出一个有数字编号的列表,并用相应的编号标签标记小样中相应位置的改动。
通讯作者应通读全稿,并确保所有内容已纳入最终版本。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原稿和小样都打印出来,然后逐一进行比对。应着重检查作者姓名/联系信息、数学公式、图表标题以及参考资料(必要时还包括参考文献的链接),因为这些地方都是最容易产生差错的地方。
通讯作者有责任确保清样(包括校对阶段所所做的任何改动)征得稿件全体作者的同意。
如何审读小样
格式
与稿件退修不同,在审读校样阶段,编辑人员通常会要求作者把其所作出的改动以PDF格式返回。除非期刊另有要求,切勿以Word文档的形式返回更改内容或使用含修订痕迹的Word文档。相反,通讯作者应在小样的PDF文件上以添加备注的形式,指示稿件每个具体的改动处。下面是校样审读阶段添加注释的示例:

内容的改动
在论文发表进入这一阶段后,不宜对稿件作出大修。如欲对标题、作者姓名或作者排序作出更改,须经得编辑部的同意。在本阶段也不宜对内容作出改动。当然,如果作者发现数据分析或结果解读中的存在错误,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并向期刊编辑作出解释。在文章发表的任一阶段,不纠正错误都是不道德的。
如果需要修改的内容较多,通讯作者也可申请编辑部提供第二份小样。这样既能保证作出正确的修订,同时又不会导入新的错误。
宜与忌
宜:
打印小样和原始稿件的纸质版。
向全体作者提供一份带有校对标记的清样,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再将其返回给期刊编辑部。
处理编辑部人员提出的各项要求。
特别应注意作者姓名和物种名称的拼写、作者联系信息、数学公式、图表标题、参考文献和任何网页链接。
返回的小样应带有标记,并明确注明需要更改的位置。
忌:
对体例格式/内容作出修改。
增/删/移动某些数据或部分。
最后的核对清单
提交之前应核对以下内容:

往期回顾
动笔之前:
选择期刊:
国际伦理与研究标准:
撰写论文:
投稿和审稿:
下一课内容
投稿和审稿:第5课|论文发表之后